来源:上观新闻 2021年6月15日
标题:今年师范扩招!这所沪上本科生规模最大高校的师范生招生计划占四成,比例翻倍
记者:徐瑞哲
上海师大的上海生源占比约42%,近年来半数毕业生都成为老师,从事教育工作。
谁都想自家孩子有一位好老师。2021年,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三孩”政策落地等因素驱动,从社会需求到市场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教师都成为一大“刚需”。
由此师范生大扩招,而增量从何而来?在上海,拥有2万多名本科生的上海师范大学,是沪上本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校长袁雯15日透露,上海师大今年师范生招生计划占总计划人数44%左右,这一比例同比几乎翻倍,明年则将超过50%。全校师范人才培养不仅做大做强学前教育,还在人工智能等方向上开出师范类专业。
【共享“微专业”让师资“一专多能”】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准教师”的生源地,国家要求师范类高校坚持以师范为本位,不能“去师范化”,与综合性高校趋同化,甚至要求非师范的研究型高校也根据自身条件开办教师教育学院。
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供给侧,上海师范大学为本地输送了70%的校长和70%的教师,唐盛昌、仇忠海、刘京海、张志敏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教育功臣、特级校长从这里走出来。上海师大也是本地生源最多的沪上高校,上海生源占比约42%,近年来半数毕业生都成为老师,从事教育工作。
在此基础上,上海师大继续大幅增加师范生的招生比例,利用学校横跨“语数外、理化生、音体美”等的学科优势,以“一专多能”的好师资为培养方针。比如英语师范专业,十年来高考录取分数排在各师范专业第一,接受转专业报名的人数也是全校第一;又如学校艺术类专业门类在沪最为齐全,其中音乐教育专业也规模最大——这些好专业,都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分享”。
上海师大副校长李晔举例说,学校开设“微专业”,由各个师范专业提供核心课程,支撑不同院系的师范生跨专业选修,类似于“第二专业”辅修机制。同时,在学校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联合体)课程中心,每年超过500名师范生选修相关模块,为将来“中小幼”青少年科技创新课程练好基本功。
【学前教育也需要硕士博士高学历】
目前,在上海师范大学90个专业中,有24个是师范类专业。作为上海唯一一所全学段纳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的高校,学校构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教师岗位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的需求。其中,也包括为幼教领域输送高层次人才。
面临二宝甚至三宝的新形势,今年初,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在上海师大成立,这意味着学前教育学院独立于原有的教育学院,为上海输送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端幼儿园师资与管理者,同时打通了上海学前教育师资由职前到职后的培养路径。
上海师大学前教育专业今年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同时也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点。一些博士、硕士毕业生在市级示范园工作,关注于课程整体设计、评价等,通过整个教研体系带动本科甚至非专业教师的发展。15日,上海学前教育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年会落实了2021-2022学年的师范生教育见习与实习,机关建国幼儿园园长顾萍透露,园内上海师大毕业生已超过10人,其中最近两年入职的新教师研究生学历占近半数,“有一位2019年入职的上海师大研究生,已经成为全园最年轻的科研负责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将与面向小学教育的初等教育学院,以及主要面向中学教育的世承书院,形成学段分明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新格局。
【信息素养课程成为必然也更为普遍】
通过从线上到线下的融合,基础教育的新生态诞生了。师范生的信息化素养,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支持教育教学的能力,也成了师范生培养的重中之重。
自去年疫情之初,上海师范大学对上海市中小学的空中课堂大规模在线教学开展了过程性的质量跟踪,针对短板建立起一套“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体系”,摆脱了以往将“教育技术”作为独立学习单元的误区。
据了解,上海师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上海中小学在线教学研究中心,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中心3个平台,全面支持师范生信息化素养课程和技术的研发。比如,学校开发了《思维可视化》等信息化素养培养模块,在这一模式下培养的教师,面对新技术时专注于学以致用、改进课堂,被中小学校普遍认可为一种更加务实的信息化素养培养模式。
事实上,学校2020年正式开招人工智能专业,就与中文、音乐等师范类专业进行交叉。李晔认为,在数字化教育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素养课程成为必然,也更为普遍。而人工智能方向的师范人才,正是对准各校急需的IT类竞赛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组织者等人才需求。
链接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7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