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走出校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多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送到每个人心间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2-20

来源:文汇报 2019年12月20日 7版 综合 专题

标题: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多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送到每个人心间

记者:马里扬、李贵


2019年9月22日,“第九届公益伙伴日”专题活动——第二届“上海市中小学生公益诗词大会”在上海公益新天地举行。来自全市各区中小学的16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在比赛中感受诗词文化、感悟中华诗词魅力。据“上海教育新闻网”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定广,人文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马里扬等评委对同学们的表现做了精彩点评。这一活动也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诗学研究中心参与承办。

       像这样面向社会、面向广大普通群众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直在积极推进,社会反响强烈。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先辈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辉煌的中华文明。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人文学院自觉担负起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2019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旨在传承古典精义,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新声。

       开放课堂,让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到每个年龄段的人们心间

       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滋润着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家园,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院教授积极地参与各种普及讲座,为公众献上了一堂堂别开生面而又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公开课”。

       作为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为学院的社会服务做出了表率。6月15日,在上海博物馆开设的《诗性江南与江南诗歌》学术讲座。他从古典诗歌入手,深入分析江南文化的审美特质。指出江南的美在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也培育了人们的审美情怀;独特的自然风物以及由此滋养和生发的人文物事,是构成江南诗歌意象的基本元素。它们是诗人感物兴情的触媒,又是借象见意的最终依托。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重视,是江南诗歌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些也都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金秋10月,他应邀赴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作“唐诗与诗唐”的普及讲座。通过讲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结合有代表性的诗歌,他让中学生感受到唐诗精炼悠扬之美,更塑造了立体化的诗人形象。学生们表示仿佛进入了唐代诗人的情感世界,能够理解唐诗的精妙之处。

       詹丹教授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他多年来坚持下基层、进社区、上媒体,让文学巨著《红楼梦》走进千家万户。今年8月,他曾在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书展,作了《红楼梦与江南文化》讲座,讲座视频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文字版发表于《文汇报》。11月,参加上海社联组织的科普活动周,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作《红楼梦的开头艺术及其它》。12月,为虹口宣传部推出的“虹口名人故居”景云里作《鲁迅论红楼梦》讲座。从下半年起,为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每周撰写一篇2千字的读红楼梦随笔,已经发表30多篇。詹丹教授还为上海语委、上海嘉定区、徐汇区、宝山区、奉贤区等教师培训开设传统文化讲座6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可谓马不停蹄、多措并举、不遗余力。

       为指导大众更好地阅读经典名著,10月和12月,在上海市宝山图书馆,严明教授面向市民连续开讲座,分别讲解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和“百科全书式”巨著——《红楼梦》。严教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市民讲解如何解读这两部作品,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李贵教授作为“东方讲坛”特邀专家,每年均为公众做普及讲座。4月,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讲解“取士不问家世——宋代科举文化漫谈”,他的讲座内容被媒体广泛刊登。10月,又在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讲“从1057年的科举考试看宋代文化”,讲座整理稿已被学术期刊录用。李教授以科举考试为切入点,结合诗词作品,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介绍了宋代独特的科举文化。讲座细节丰富,知识准确,表述生动,学生们获益匪浅,互动热烈。

       一系列的讲座活动让广大群众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自我情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华,丰富精神生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人文学院的教师们通过他们的演讲,让古典精义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养着普通民众的灵魂。

       让传统诗词滋润忙碌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让人们重拾一颗单纯的诗心,安静地品读诗歌,往往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诗是语言的精灵,诗词具有形式美与韵律美,它描述的意境和内含的意蕴对人有着超凡的吸引力。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我看来,相比长篇古文,诗词更适合成为撬起传统文化这个大板块的支点。首先,形式上它短小精悍,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不会排斥,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其次,诗歌除了形式美,还有韵律美。读起来气韵悠长,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味一番。另外,诗歌的内涵可能不如长篇古文那样深刻丰富,但是细究起来也是意韵深远,读来不会索然无味。”2019年央视诗词大会命题总负责人、现场指导专家、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曾在采访中这样说。同时,他也坚信“作为民族性最强的传统文化门类,诗词的中国式美感已经表现出强大优势。对诗词雅文化新潮的来临,我们乐观其成。”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所掀起的一股股“诗词学习热”与“诗词创作热”,与之相关的比赛大量开展,学院的其他教授也踊跃投身于各类诗词比赛中,并对比赛做出重要的学术指导,让诗词之美“飞入寻常百姓家”。

       曹旭教授是著名的学者,也是诗人。1月,他担任上海市第十七届高中生古诗文大会比赛嘉宾,为优胜者颁奖。9月,全国第四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在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诗经里”小镇举行颁奖典礼,曹教授作为嘉宾在颁奖典礼上与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朱迅、王铁林等朗诵本届“诗词中国”的部分优秀获奖作品,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对此次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诗词比赛活动,央视“新闻直播间”有新闻报导。

       人文学院还直接参与了大型传统文化推广活动。6月至12月,学院唐诗学研究中心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文化中心共同承办了“第九届公益伙伴日”专题活动——第二届“上海市中小学生公益诗词大会”。

       该活动以“品读中华诗词美,公益伴我乐成长”为主题。今年公益诗词大会首次加入“原创公益诗词”的征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原创作品,描绘着自己如何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描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诗词大会现场共有飞花令、抢答题与主观题三个环节。比赛中,同学们在“飞花令”环节出口成章,现场在古典名篇的碰撞中彰显公益诗词之美,比赛场面激烈而精彩;“抢答题”环节,不少同学表现出了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健的比赛心态;“主观题”环节,同学们集思考与才艺于一身,放飞想象,赢得阵阵掌声。比赛评出了最佳团队表现奖,还相继颁发了“公益诗词小达人”“公益园丁指导奖”“伙伴支持奖”“寻找我心中最美公益古诗词”“原创公益诗词”等个人奖。

       查清华教授全程参与整个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李贵教授担任了本次活动的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教授和马里扬副教授在比赛现场对同学们的表现做了精彩点评。姚华副教授也积极投入到诗词创作的评审环节。

       该活动的指导单位是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魅力,也说明人文学院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具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诗词是传颂古今的歌唱,是感动天地的情怀,是创造未来的力量。”诗词,唤醒了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唤醒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底最温暖的文化记忆。传统诗词如和风般穿越时空,拂去我们心中的燥热。我们应感恩时空的馈赠,吸收传统诗词所携带的启迪人心的力量,采撷人生原有的诗意。在传承传统诗词之美的这场“接力赛”中,学院教授们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专业素养,尽自己所能,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总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正是服务国家、地方重大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新声。

链接地址:http://dzb.whb.cn/2019-12-20/7/detail-66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