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新闻联播报道高校思政课改革,聚焦上海高校创新做法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4-09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1月3日

标题:新闻联播报道高校思政课改革,聚焦上海高校创新做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如何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生硬枯燥的印象,这几年各高校不断下功夫、做文章,尤其是教育部把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以来,课堂上的变化更加明显。

1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时长3分41秒报道《高校思政课改革 让学生更加走心》,聚焦上海高校思政专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创新做法。

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3版刊发《从“独奏”到“合奏”,为青年上好“人生大课”》、《光明日报》8版刊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上海高校全员参与共绘育人“同心圆”》,报道上海近年来探索“大思政”教育格局成效,以高校思政做法为例体现上海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的新气象、新作为。其中新华社报道被《人民日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青年报》等各大媒体于头版等重要版位较大篇幅转载,在2018年伊始掀起一波聚焦上海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成效的报道热潮。

从独奏到合奏,为青年上好人生大课

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高校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是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

教育部于2017年开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中,3000个原生态思政课堂的30000余名学生参与了随机调研。最新出炉的调研报告显示,思政课教学状况总体良好,学生对思政课及授课教师获得感强、满意度高,思政课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思政理论课:向课堂要“质量”

“中国影视动画中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到未来影视动画创作中,如何实现中国故事与中国影视动画的完美结合?”

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教师赵晓芳一个又一个有力的发问,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把哲学思辨与对专业课内容的深刻反思紧密联系起来,课堂“抬头率”明显提高。

“重科研轻课堂教学”曾是高校思政工作长期存在的不足。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集体备课会现场。

思政课课程改革后,华东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再是1个教师的课堂,而是成立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也不再只是45分钟的课堂,要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同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我的家乡奉贤位于上海市正南方,地域东西跨度比较大。因此,东西乡的方言有所不同……”这篇名为《闲话奉贤三十年》的小论文,是同济大学一名地质学本科生完成的“家乡历史调研”成果。开展这项调研,是该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别增设的实践环节。

许多同学则表示,通过参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对家乡的文化和发展脉络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发挥这门课应有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发挥它的应用价值。”主讲教师李雅茹说。据悉,同济大学这门思政理论课已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