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成立于1996年,始终由中国史与世界史两个学科的教师党员组成,长期保持稳定。
2021年,支部获批为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并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主题党日”案例奖。支部成员苏智良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支部成员高红霞、姚霏、吴俊范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0年苏智良入选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高红霞获得2019年上海市育才奖及“上海市教卫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党支部书记姚潇鸫获批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人文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和上海组织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攀高峰、登高原、强基础”的总体思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三大主体责任担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努力做到“五个到位”“七个有力”,积极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人文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现为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支部由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学科的教师党员组成。支部成员苏智良教授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史与世界史皆入选上海市高原学科,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及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支部现有成员22人,全部拥有研究生学历,21人拥有博士学位。教授10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7%。
党支部依托学校“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人文学院“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的优势,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聚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支部特色和党员教师学科专业特点,以课程思政建设、弘扬红色文化和服务社会为支部工作品牌,积极推进“四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党史学习教育“排头兵”作用,加强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持续规范建设,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的组织力。
支部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党员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每月高质量开展主题党日,明确学习主题,贴近师生需求,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增强原则性和战斗性。支部设置健全完善,党建责任落实到位,设计并实施支部规范化建设指标体系,明确考核指标,以标准化要求推动支部建设规范化,开展定期调研、专项研讨等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坚持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遵循,把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达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档案齐全、作用突出,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支部每名党员。
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支部还积极探索出一套“贴得紧、行得通、效果实”的党建工作新方法。一是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内容设置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从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出发,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体现多样性,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的需求。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二是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党员的参与率和积极性。在“三会一课”的基础上,运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党员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内容丰富,快捷方便,得到党员同志们一致认同。同时,探索让活动走进系科、教研室,走进学生群体开展系列专题学习研讨、主题党日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党员的积极性,从确立主题、活动形式等,都尽可能让师生党员“按需点菜”,确保“对口味”。三是搭建服务锻炼平台,进一步强化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结合学院、学科实际,搭建平台彰显党员作用,如支部组建“四史”讲师团、“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团、大学生人生导师团、教师教育培训团、学术发展互助团等项目团队,以项目负责制的形式搭建平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系列工作中,党员教师已经成为了主力军,引导党员教师成为引领者和示范者。
二、支委带头垂范,教育载体多样,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的凝聚力。
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优化党支部班子整体功能,大力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支部苏智良教授历任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现为学校党委委员,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等称号;支部原书记高红霞教授现为学院党委委员,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2019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及“上海市教卫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任支部书记姚潇鸫教授为学院党委委员,人文学院副院长,专门史学科点带头人,上海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专家组成员,先后入选上海师范大学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现任支委陈大为教授为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带头人、董大学副教授为学院青联会会长、姚霏副教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刘义勇副教授获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历任支委成员都具备良好政治素质,热爱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带头坚持抓好学习;带头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提高协调各方的能力;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强化党性修养五个方面发挥了“领头雁”作用,带领党支部健康、规范发展。
支委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广泛开展师生党支部、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强化政治引领,开展手工红船党课、红色路线行走党课、师生“庆七一”骑行党课等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其中红色路线行走党课获批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主题党日活动案例。组织师生党员深入上海千个红色纪念地调查、开展上海党的诞生地研究、上海抗战遗迹调查等调研活动,党史研究成果丰硕。历时10年凝结团队成果的《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出版,向建党百年献礼。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党课人人讲,党史论文人人写”活动,鼓励支部成员自觉加入党史的宣讲与研究;开展“主题党日我主持”活动,让支部成员真正参与支部的建设中来;开展“师生结对共进步”活动,要求担任研究生导师的支部成员,必须与一位非党员同学结对,鼓励并帮助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党支部结合实际,研究新情况,寻找新载体,创新党支部的活动方式,使党支部工作更加贴近党员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令党员自觉关心党组织、了解党的知识,主动参加组织生活。通过思想交流,形成共识,凝聚人心,从而使广大党员更紧密地团结在支部周围,形成合力,使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三、突出政治功能,守好三尺讲台,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的引领力。
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以教师党员岗位建功为要求,以课程思政为助力,聚焦“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上海城市与红色文化》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近代史》获得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相应课程“精彩一课”,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西方史学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上海史》等获批为上海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或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抗战史》等7门获上海市重点领航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敦煌学概论》等9门课程思政建设课获批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或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以上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是支部成员。
课程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投入教材的编撰。由支部原成员陈恒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领衔,多位支部成员参与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史学史》的编写;张忠祥教授参与马工程重点教材《世界近代史》的编写;《非洲史研究入门》等多本教材获得“支持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专项”资助。
在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支部成员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苏智良教授领衔,支部成员为主申报的“卅年磨一剑——以强化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引领的抗战史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陈恒教授领衔,支部成员为主申报的“中国城市化时代的全球城市史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姚潇鸫教授领衔,支部成员为主申报的“文化自信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史课程群建设”以及梁民愫教授领衔,支部成员为主申报的“唯物史观与立德树人,全球视野与学术前沿:外国史学史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与模式创新”都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支部成员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塑造高尚人格促专业能力夯实,培养了大批服务全国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师,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四、先锋作用凸显,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的战斗力。
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综合育人功能,为教师们提供班导师、学生社团指导、学业发展指导、网络思政指导、党建指导等“软平台”,大力开展师生党支部结对,教学相长,助力帮扶,主题党日观摩共建共融;开展两期青年教师启航计划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交流会暨思政实务培训会,明确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方向,更好地推动了专业教师参与党建、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党员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富。如吴俊范教授指导的大学生挑战杯项目获全国二等奖、多位支部成员共同指导的智慧老人公益服务工作室项目荣获第一届“知行杯—青春社区”大赛“十大示范项目”,获评2020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并入选团市委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以及团市委“金晖行动”优秀项目选编。近年来,尹玲玲、姚霏、董大学等支部党员指导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8项,另获市级项目15项。多位学生的结项成果获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奖励一二等奖。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始终是支部关注的重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连续多届的全国师范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在长三角地区及上海市的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也捷报频传。在连续两届的长三角地区“四史”教学技能大赛中,历史专业的学生也都获得了一等奖。作为指导教师的高红霞、姚潇鸫、王正瀚等也都获得了全国教指委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教师的科研必须为国家的建设服务,必须为教学服务,这是支部成员达成的共识。由陈恒教授领衔,支部成员为主申报的“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话语体系建设”获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基地的成立就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近三年来,支部成员承担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多达17项。这些项目多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项目研究的最新成果也被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李新宽教授在为本科生开设的《英国史》中,将最新学术研究融入课堂;张忠祥教授在线讲授《“疫”情下的中非关系》,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姚霏副教授在线讲述《生命里的每“疫”刻》,其所指导的上师大大学生创新团队完成国内首个癌症患者康复经历口述史著作《爱来癌去》,该事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新民晚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文汇网》等媒体报道。
贴合国家需要与学生培养的科研也助力支部成员的快速成长。支部党员专著、论文获评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哲社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奖等;优秀成果外译、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也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陈大为、董大学、姚霏等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全国性学术组织的理事,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师生关系密切,群众满意认可,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的服务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党内工作氛围,党支部探索并建立了“党内关怀机制”和“党内帮扶机制”。关怀机制主要有:建立经常性谈心制度。坚持与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制度。支委会成员每学期至少与本支部每一名党员、结对的学生支部的每一名党员以及历史系及世界史系的学生党员谈心一次;新党员入职和老党员退休,支部书记都要与其谈心一次。做到“三必谈”:工作学习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对老党员进行定期走访慰问;坚持在教师和学生党员患病住院、家庭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有较大思想波动等情况时,随时走访慰问。建立生活关怀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对生活困难的教师和学生党员,积极联系院校两级工会、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并启动党内帮扶机制。建立政治关怀机制。推进党务公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组织的换届选举、 重要事项决定、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等党员关注的问题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开,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帮扶机制主要有: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账。做好对生活困难、独居、老弱病残等困难教师和学生党员的登记工作,利用“七一”、春节前夕,积极开展党内帮扶工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关怀帮助,使困难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关爱之中。建立党内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党员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对困难党员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积极开展互助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支部党员积极参与校内外理论宣讲团,每年输送党史党课百余场,主动服务校院党校教育、主题党日党课教育、“人生导师”沙龙、“人文·留声”等育人平台,主动融入区域化党建大格局,与龙华烈士陵园、左联烈士纪念馆、上海社会科学会堂、龙华医院、漕河泾街道等深度合作,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四史”和党史宣讲活动,传递红色基因,帮助师生们在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支部党员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建言献策作用,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以支部成员为主,先后成立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系列学术活动,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领导批示和上海市决策咨询奖,有力服务于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作为师范院校的基层党组织,支部党员还积极服务于基础教育。苏智良、高红霞、姚潇鸫教授先后受聘担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历史学科专家组成员,为上海市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建言献策;梁民愫、李新宽、陈大为等教授定期参与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近3年内开设各类讲座近40场;董大学、姚霏、刘义勇等积极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与徐汇、奉贤、普陀等区的教育学院,以及上师大附中、大境中学、民办南模中学等开展合作研究,深受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的欢迎。
六、五年内的代表性成果
(一)党建
1.学院
(1)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标杆院系创建单位
(2)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
(3)2016年入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4)2020年学院团委获“上海市基层团组织典型选树”通报表扬
2.支部
(1)2021年入选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2)2021年入选上海市100个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3)2021年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主题党日”案例奖
3.支部成员
(1)高红霞:2019年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姚潇鸫:2020年获上海师范大学“四史”专题党课竞赛三等奖
4.党建课题
(1)2017—202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建党100周年”系列课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历史信息数据库及数字化地图
(2)2019—202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研究
(二)部分获奖
1.学院获奖:
(1)2020年入选上海市模范集体
(2)2021年获“上海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嘉奖”
(3)2021年“上海教育援疆喀什专家服务基地”获列“第七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2.支部成员获奖:
(1)苏智良:2021年获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
2020年入选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
2019年获评上海市优秀社科普及专家
(2)高红霞: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2020年获全国教指委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3)姚潇鸫:2017年获全国教指委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4)吴俊范: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5)姚 霏: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3.教学成果奖:
(1)2021年“上海城市与红色文化”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2017年“卅年磨一剑——以强化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引领的抗战史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2017年“中国城市化时代的全球城市史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2021年“文化自信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史课程群建设”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2019年“唯物史观与立德树人,全球视野与学术前沿:外国史学史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与模式创新”
(6)2019年“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