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上海师范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全力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喜迎建校7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
五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进一步夯实人文社科研究重要阵地,走好地方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文科科研第一方阵;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研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提高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原始积累。学校在传统优势研究领域、新兴交叉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皆取得新进展和新提升,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深化科学研究,在攻坚克难中实现新突破
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国家级文科科研项目28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4项,国家项目立项数位居地方高校前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7项,实现新突破;各类省部级文科科研项目428项,决策咨询类项目100余项,为上海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承担国家级理工科项目343项,市级以上项目24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8项。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集群,形成以文摘、学报哲社版为重点,多刊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学报哲社版获评“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发布 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勇攀前沿高峰,在自主创新上打造新高地
学校融通各种资源,优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助力打造彰显中国特色、风格与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五年来,我校教师连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文科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成果奖76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学术贡献奖2项,2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尤其是在2023年,获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实现重要突破。
学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基石,凝练基础研究前沿科学问题,聚焦解决国内“卡脖子”问题,科研成果质量实现新提升,实现了以上海师范大学为通讯单位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理工科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项,首次获得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学校与史生才院士团队合作,取得了南极科考等多项成果。经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国家天文台命名了91001号小行星为“上海师大星”予以表彰。
团队参加第三十九次、第四十次南极科考 国家天文台命名91001号小行星为“上海师大星”
对接战略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贡献新智慧
五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创新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有效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科研平台提质增量。新增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教育部终身教育政策研究中心、“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一批高规格研究平台。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6个,围绕党和政府决策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聚焦重点难点、服务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相关学科快速发展。
国际教师教育中心获批“中国教育核心智库”,以高质量的教育咨询推进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中心连续多年承办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为肯尼亚、莱索托、坦桑尼亚等国家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与互鉴,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服务人类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我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继续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传承系列活动,发挥学校在语言学科、师范教育上的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连,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供坚实支撑。
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为牵引,构建了以“对内开放、对外协同”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有力支撑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决策。
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聚焦“全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每年发布聚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动态前沿报告、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案例,为上海市政府提供战略性决策咨询和前瞻性政策储备。
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一国家级平台的获批建设,实现了我校理工类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再如聚焦解决国内“卡脖子”技术问题,首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有望突破C3作物单产提高的瓶颈问题,服务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首次在仿生催化和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中提出和发展了“羰基催化”的新型催化模式;首次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成功让整株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接近翻倍等。
科研创新的背后是科研评价体系的突破。学校健全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科研贡献度测评办法》《上海师范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高价值专利培育管理办法》等,推动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并重的科研引导机制,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选题,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奖层次明显提高。学校围绕优势学科方向开展专利群建设,获批“上海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立相关领域的专利保护体系,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